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西北师范大学牢牢把握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和网络融媒体平台发力,主动适应互联网条件下党员干部和师生理论学习的需求,以中英文双语形式解读阐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用典金句,录制完成100讲“习语‘典’读”系列微课,开拓互联网党史学习教育宣讲阵地,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往心里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作为学校理论武装工程重要项目,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将“习语‘典’读”专列50万元工作经费予以大力支持。党委书记张俊宗同志亲自牵头、亲自讲、亲自抓,带领由党委宣传部、外国语学院党政班子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工作团队,以对党的赤诚之心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习语‘典’读”100讲的录制工作中。工作团队成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先学一步,深学一层,用心领悟、用情颂读。每一位主讲成员精研细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汉语版本,深刻领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总书记用典的丰富内涵与精髓要义,着力在讲出“党味、真味和鲜味”上下功夫,每则典故采用解读、释义相结合,解说古典名句的出处和义理,阐述习近平用典的现实意义。在理论微课的摄制过程中,工作团队建立了严格完备的三审制度,从用典导入、内涵阐释、总结升华维度上把握政治性、理论性、思想性;从文案撰写、文本校对、视频制作和平台播出环节中把好质量关;从人物着装、言语姿态、音色音调、字号字体、标点符号和剪辑合成等细节处把住品质关,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确保播出的每一讲都是精品力作。
“这是团队第20次审片,手头的这6本中英文文献至少精读过10遍,还有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金句,总是常读常新……”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曹进教授与主讲团队教师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报告、演讲中所引用的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反复研读“四史”,倾心探索汉英双语解读和“微宣讲”“微阐释”“微视频”的结合方式,精心打造党史学习教育“云”端精品课程,教育引导广大师生通过屏端的“理论课堂”,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领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古语、典故、诗句折射出的文化魅力。在精心打造“习语‘典’读”百讲微课的基础上,《习语“金”句百讲——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精读》慕课已纳入西北师范大学课程思政建设计划。
“习语‘典’读”百讲系列微课播出后,深受社会各界好评,被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重点推荐,阅读量逾2000万人次,同时获评2020年度甘肃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秀创新案例成果,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学习新思想的“加油站”和“掌中宝”。
“西北师范大学师生录制的《习语“典”读》,不仅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时代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更重要的是把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人文精神、价值取向传播出去。”中国外文局前副局长、总编辑兼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任、国际译联第一副主席黄友义认为,这是一种创新的宣传理念,更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有益尝试。
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宗礼教授看来,外国语学院师生联手打造的100讲“党史微课”,以汉英双语微视频形式解读阐释总书记用典金句,切实做到了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耳、入脑、入心”。同时,也是发挥专业优势,打造外语课程思政“金课”的全新实践。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大三学生李培杰说,通过“习语‘典’读”系列微课,不仅能够学习到大量名言警句和历史典故,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同时还能学习到一些中国传统元素在英语中的对应表达,这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魅力很有帮助。
“习语‘典’读”百讲微课以汉英双语微视频形式对习近平总书记用典金句进行解读阐释,在国内高校尚属首次。这种全新的“互联网+双语解读”系列理论宣讲,为广泛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了一个好模式,为高校师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到了一个好方法,为推动高校课程思政落地落实探索了一个好途径,为学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锻炼了一支讲政治、讲学习、讲奉献的好队伍。
用中国经典讲“中国经验”“中国智慧”,用中国故事讲“中国自信”“中国道路”。“习语‘典’读”百讲微课以传播好、解释好、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宗旨,以习近平总书记用典“金句”为媒介,内嵌式传播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执政宗旨,使不同受众都可以从中获得政治、历史和文化等多方面教益。